石家庄改名以及石家庄改名字需要什么手续
有缘千里来相见,希望石家庄改名石家庄改名字需要什么手续能很好的解决你要查找的问题!众乐多普法和你一起进步共同成长!
本文目录一览:
石家庄真的改名吗?
在河北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石家庄市科技局副局长、省政协委员陈玉建议为石家庄改名。他说,河北省会是全省6900万人的形象,它需要一个更加响亮和富有韵味的名字。他还为石家庄拟定了3个名字:西柏坡市、冀都市、北宁市。(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2008年1月25日) 三个名字各有其意,“西柏坡”无庸置疑,是想借助革命传统圣地的招牌;冀都纯粹是一种字面意思的所谓创新;而北宁是想借助北京的“首都”气脉。在近些年来各地兴起的“改名热”中,石家庄市也想不甘寂寞,来趟这一场浑水。在我看来,这样的提案、这样的建议无疑于是“挥刀自宫”。理由有三: 其一,“石家庄市”名气并不小。按照陈委员的说法,“石家庄市”这个名字,与今天的社会发展、省会地位和人民需要已不相称,需要改成一个更加响亮、能承载省会文明和人文素养且耐人寻味的名字。可是在我们的心目中,尽管“石家庄市”名称使用时间并不长,基本上与共和国的年龄相当,但它却因一场战争闻名中外,就是这场“解放石家庄”的战役,首创了人民解放军夺取重要城市的先例,为尔后进行城市作战提供了重要经验。而作为火车线上的重要城市石家庄,更是名声在外。可是,我就纳闷了,怎么现在一下子在他们自己眼中,就不相称了。 其二,城市改名的成本、代价太大。在现代社会,城市名称具有惟一性的特点,频繁变更,不仅额外增加巨大的社会成本,如变更印章、各种证件等的花费,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如所有的统计数字、数据库和地图都得跟着变。同时还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带来很多不便,比如写信的地址都会不适应等等。这些不仅包含经济成本,还包含社会成本,甚至还有文化的丢失。一个城市的地名,具有社会公共历史文化产品属性,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而改名则意味着城市的人文历史的埋没。石家庄的消失意味着一段历史的毁灭,这种损失是无法弥补的,这样的代价是惨重的。 其三,城市改名很难获得成功。目前,城市改名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提高知名度、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这样的改名热潮在很多地方演绎,并伸展到高校。比如周口市曾想改名为“陈州市”,驻马店市也想更名为“天中市”;而一个“夜郎”的地名,竟然还引来了湖南新晃、贵州赫章、贵州水城等地的“争夺大战”。等等。尽管众多准备改名的城市理由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经济利益的刺激和向往,希望通过更改地名,提升城市知名度、改变城市命运。而且,官员们津津乐道的成功先例就是张家界市。原来的大庸市名不见经传,外人鲜知,但在1994年更名张家界市后,名声大噪,享誉海内外。官员们拿张家界市作为成功先例,无非是想证明:城市改名不仅可取可行,而且一改就灵。但是,张家界市的成功,却并非仅仅因为改名,更重要在于其旅游资源的挖掘。即使如此,也并不意味着城市改名一定会成功,毕竟张家界只是一个特例。其实,一场在高校中的改名运动引发的弊端和危机,应该让我们足够警醒了! 从根本上看,热衷于改名的城市和城市官员们,实际上是一种政绩的冲动与浮躁,实际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必然是“挥刀自宫”,得不偿失。石家庄已经不是河北人的石家庄,更非个别官员的石家庄,它已经是全国人民的石家庄。而“西柏坡”的伟大意义与响亮招牌,也不是想戴就戴的,它的历史沉淀和光荣传统更应该珍惜! 其实,一个城市的名字是否响亮,是否有韵味,靠的是经济的繁荣,靠的是社会的和谐,靠的是民主的程度,靠的是文化的积淀,这样的效果,又岂是一个改名可以搞定!
常山为什么改名石家庄?
石家庄市是在原常山或真定管辖的地盘上独立发展而来,而非由常山或真定改名而来。常山,原是汉朝冀州刺史部下的常山郡,唐朝时废。真定府为宋朝所设,清朝改名正定府。石家庄市是在原常山或真定管辖的地盘上独立发展而来,而非由常山或真定改名而来。石家庄市为河北省省会,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古代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
石家庄:
石家庄地处中国华北地区、河北省中南部、环渤海湾经济区,是河北省的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文化和信息中心,中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 ,是国务院批准实行沿海开放政策和金融对外开放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北方重要的大商埠 、全国性商贸会展中心城市之一 、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永久举办地 、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组成部分。
河北省会石家庄,原本叫“石门市”,为什么后来要改名?
位于我国华北地区、环渤海湾经济区、河北省中北部的石家庄,是河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中心,还是我国中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同时,它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石家庄是北方重要的大商埠以及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我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全国性商贸会展中心城市之一。它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名胜古迹。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石家庄原来不叫这个名字,那么它为什么要改名呢,什么时候改的?
1925年6月24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命令直隶省建立“石家市”,以“石家庄”为中心,实行市自治制。至此,石家庄才建市。8月29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以1273号指令,同意把石家庄和休门两地合并,新形成的地方该叫什么名字呢?最终决定取两个地方收尾的字,更名为“石门市”,还组建了石门市政公所,筹建市制。但是1928年的时候,南京政府通令全国,废除原来的市自制,取消所有市政公所。因此,石门市的建市工作也被搁浅。
1938年初,石门市沦陷。日军进城后,组建了伪石门市政公署筹备处。1939年10月7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执行秘字第1027号指令,正式批准设立石门市。从此,当地的老百姓生活在日伪军的压迫和剥削中,苦不堪言。日本投降后,民国政府接管了石门市,成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
1947年11月,郑维山和曾思玉等将领率领我军攻打敌人派重兵把守的石门市。12日,我军攻入城内,石门市解放,之后未再落入敌人手中。当时面临着一个问题,不少文件中的石门市、石家市、石家庄市都是指石家庄,把人们弄得晕头转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石家庄市政府向上级递交了一份有关《为呈请批准本市名称仍为石家庄由》的文件,阐述了把石门市改名为石家庄的缘由。石门市的正式成立,是由日伪政府同意的,现在日本已经投降,若再称这里为石门,似乎有些不太合适。为了行政便利和名称统一,故建议把石门改名为石家庄。
12月26日,石门市正式改名为石家庄市。不过,它当时并不是河北的省会。直到1968年1月29日,河北省会才迁到石家庄市。当了省会后,石家庄各方面迅速发展,成了我国铁路运输的主要枢纽之一,有“南北通衢,燕晋咽喉”之美誉。
对于石家庄的改名,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这个名字似乎有些俗气,与它省会的身份不太相符。有人觉得无论人名还是地名,都是历史的产物,不能以现在的文化去看待它们,也不需要再去折腾改名了。对此,你怎么看?
常山为什么改名石家庄?
常山并没有改名为石家庄。石家庄市是在原常山或真定管辖的地盘上独立发展而来,而非由常山或真定改名而来。
常山的名称来源于恒山,因避汉文帝刘恒之讳而改,后来产生常山国、常山郡,治所在真定(正定)。郡县制沿用了几百年,隋唐时改为州县制,这一地区名为恒州,治所仍是真定,明清时是府制,所以地区又名为真定府,石家庄所取代的是它的地区治所身份,而不是它的名字。
简介
石家庄,简称“石”,是河北省省会,地处中国华北地区、河北省中南部、环渤海湾经济区,跨华北平原和太行山地两大地貌,是全国粮、菜、肉、蛋、果主产区之一,被国家确定为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素有“北方粮仓”之称。
境内京广、石太、石德、石太客运专线、京广高铁、石济高铁6条铁路干线交会,是中国铁路运输主枢纽城市,被誉为“南北通衢,燕晋咽喉”。
石家庄以前叫什么常山?
常山,原是汉朝冀州刺史部下的常山郡,唐朝时废。真定府为宋朝所设,清朝改名正定府。石家庄市是在原常山或真定管辖的地盘上独立发展而来,而非由常山或真定改名而来。
石家庄市为河北省省会,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古代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扩展资料
石家庄地处中国华北地区、河北省中南部、环渤海湾经济区,是河北省的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文化和信息中心,中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 ,是国务院批准实行沿海开放政策和金融对外开放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北方重要的大商埠 。
石家庄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建市,时名“石家市”,1947年更名为石家庄市。1968年河北省会迁至石家庄市。京广、石太、石德、朔黄四条铁路干线交汇于此,是中国铁路运输的主要枢纽之一,被誉为“南北通衢,燕晋咽喉”。
参考资料来源: -石家庄